從二十一世紀初的時空環境省思台灣民間信仰      音一乙 19611054 康琳

                 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  現代社會快速轉往工商服務業發展,對於本土民間信仰的部份,已不像過去農業社會時發達。

  農業社會傳統的娛樂正因寺廟的需要,漸漸成為務農生活的一部分,再加上以往農業社會娛樂少,農閒後到廟前聊天唱曲-泉州人擅長南管、漳州人擅長北管,而本地歌仔起源於宜蘭員山鄉-這些成了當時少數的休閒之一。除了唱曲、陣頭等動態的活動外,靜態的石雕、木雕、泥塑、交趾陶、剪黏、大殿壁畫到樑枋彩繪等皆是當時的娛樂之一,而流傳至今的這些,已不只是單純的信仰中心,更是富有了傳統藝術、文化的藝術作品。

  而現代社會娛樂項目-電視、網路、高科技產品漸漸取代了傳統娛樂。生活在高科技時代的我們,長期依賴了這些有立即性享受的物資,使得我們漸漸的不喜歡動腦、動手,這些屬"手工"部分的技術類活動,在這個時代成為了"專業項目",沒有人將此定義為"休閒活動",而這也使傳統文化遇見前所未有的瓶頸。現代人開始意識到傳統文化的流失,但也使得原本的"休閒活動"因為怕失傳,而成為必須去"刻意學習"的傳承事務。或許失去了祖先發展這些原有意義,值得慶幸的是,這發展幾百年的文化,不會因現代科技而消失。

  若就寺廟功能的角度來看,早期台灣社會動亂較平凡,當人們感到不安困惑時,往往會到寺廟裡求助神民,藉由神祇增加自己的信心力量,有時也利用*搏杯來決定猶豫不決的事情。寺廟的功能對於當時社會來說,是單純的心靈寄託之地。但隨著時代發展,現今的寺廟不僅是供奉神民、祭拜神明之地,它同時是文化活動推廣、社會公益、慈善救濟的主力。例如保安宮成立附設圖書館,開辦書法、國畫、插畫等研習班;成立合唱團、國樂團;增設歌仔戲班、河洛漢詩班、英語基礎班及易經班等多元化的學習課程;配合鄉土教學培訓古蹟解說義工,並成立不同型態的讀書會推動書香社會;不定期開辦系列講座,及提供各校優良畢業生獎,積極為文化寺廟的願景而努力。行天宮的五大志業-宗教、文化、教育(音樂比賽、美術比賽)、醫療、慈善,各間廟宇都積極的在關懷弱勢、賑災、舉辦藝文活動及獎學金申請等。

  寺廟,對於現代新新人類疏遠,人們對於廟宇的接觸越來越少,但就另一個層面來看-參加比賽、獎學金申請,甚至考試前到廟裡面求平安-人們的心和寺廟神、民們的依然密不可分。部份的人,已開始投入文化學習、保存的工作;部分的人,在不知不覺當中,也仍然跟民間信仰保持密切關係。 

  二十一世紀初期的人們看似與民間信仰存著隔閡,但卻在意識與無意識中和民間信仰保持著特別的關係,我想,隨著時代改變,這不過是"相處方式改變",而傳統文化與民間信仰的存在意義,並沒有消失。

 

 

 

*自己小小的看法:

  經過和家人們的討論後,我們認為台語所說的"ㄅㄨㄚˇ ㄅㄨㄟ"可以寫

成"搏杯"。有的人會寫成擲茭,"擲"的動作較類似於投棒球的姿勢,但

"ㄅㄨㄚˇ"的動作往上往外拋的動作。例如賭博(ㄅㄨㄚˇ ㄍㄧㄠˋ)

推測,這個地方用的ㄅㄨㄚˇ應該也是一個動詞,或許動作也有往上往外的

動作吧。而"茭"與台語的"ㄅㄨㄟ"音感上有些差距,若"ㄅㄨㄟ"要以

音譯的話,"茭"稍較不理想。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LinKang 的頭像
    LinKang

    理性與感性共生

    LinK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